Living in Stockholm

當了幾天遊客累了,開始想想要怎樣生活,而不是生存啦。當然,生存其實是另一個很大很大的課題。每天看著天氣預報也在想,究竟我要穿甚麼衣服。開始覺得,負一負三度還很暖,這晚在學校離開時應該負五負七左右吧,這倒已令我冷死。

  • 我住的地方

這兒據說是上任國皇送給學生的一片土地,用來建造學生住宿的,所以它叫Kungshamra,當中kungs就是”king’s”的意思。管理公司好似也是和各學校的學生會有密切關繫。的確,瑞典學生要申請這兒的住宿的話一定要是學生會的會員。
我住這一幢有四層,單人房,共用廚房。住在這兒的人每星期輪流清潔公用地方,但制度有點有趣的時,他們是用儲物櫃認人的。輪到你的時候他們就會把你要做的東西貼在你的櫃上。但…好像…第二個星期了,notice也沒有換位~.~
我的房間佔地18平方米。哇,剛想起申請中大住宿是要填人均居住面積…原來這兒比我在香港的居住空間大了兩倍。那就是,我現在這房間是我的家的三分之二………

  •  我讀的學校

皇家理工學院在1827年成立,嗯,大約有很多很偉大的工程師也是在這兒出身吧。交流生中以法國人最多,其次是德國來的。這又有點點奇怪,怎麼會是法國呢?
Main Campus在Valhallavägen,附近好似有一所外交或政治的學校,歌劇學校也在這兒。大部份的學院也設立這1917年建成的校舍,不過我讀的那個學院不是在這兒…但也會在main campus學瑞典語,和那著名的swedish society, culture and industr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好像,所有人也從前人得知這門課是專為交流生而設,還要是…以「頹」著名的。 

不過我讀的ICT School,和Health Technology不在這兒,而是在Kista的。Kista是一個高科技區,大部分有名的公司,有如Ericsson也是在這兒設立的。而KTH Kista是和Stockholms Universitet共用校舍,而KTH的Forum Library,也是會開放給公眾及部分公司使用的。這個建築,嗯,很現代,但對比起來我喜歡香港科學園的感覺多一點。我想科學園的概念倒是和這兒有點相近,但明顯地,這兒學校、公司、公眾的關係來得更接近(很簡單…一杯便宜的咖啡就夠,而且商場和學校+公司區是以天橋連起來了),最少不像科學園自成一角了。

  • 我的日常生活

衣食住行,最麻煩也是食和行吧。行在mtr,還好,一定會準時的,而且這兒的地鐵站每個也
是精心裝飾過,每個站也是藝術。

 Kungsträdgården是我最愛的一個站(雖然我在這個站迷路迷得好苦)。它的色彩很豐富,也是非常非常的精緻。
Universitetet是另一個我好喜歡的地鐵站,每次離家/回家經過時也很想下去看一下,過多一點點時間吧。

食這真是一個很懊惱的問題,不是不習慣,而是,錢。
雖然一早知道在瑞典物價很貴,但出外用膳真的是貴得有點不敢去。雖然,餐廳給得很闊綽,食物一定是很豐富很多,但一件Smörgås也隨時要三十多四十元……我還是好好鍛鍊廚藝吧。
當了幾天遊客之後也沒有怎樣再去密集式觀光,反而多了點時間煮點好東西吃。呃,如果真的完全跟著食譜煮的確是有板有眼的,但自己加點點「創意」的話就…味道是不錯的,但真的…差很多=~=。

不過來到這邊真的會希望自己吃的東西會能自己享受多一點,也很願意放時間去好好煮點東西。我倒真的試過自己弄Egg Noodles,是麵啊。然後我也很喜歡玩焗爐,遲一點我會試試焗麵包焗蛋糕等等等等的。

有這麼大的一間房子,如果只是有生活需要的東西未免太單調啦。以前住宿也不會想如何裝飾,反正住一年就走了,放更多東西在這兒只會令自己更不捨得啦。但來到瑞典,竟然是想,反正東西也不用拿走,那就裝飾一下這個小天地啦。
之前的租客除了給我留下了很多日常用品,還留下了好幾顆蠟燭,包括一個大的IKEA Vanilla Tindra給我。現在在點著,很香~另外我買了一個宜家的頹小蠟燭台用來點她/他留給我的蠟燭。另外我買了一盆muscari,好像長得還可以的。另外有一個小花瓶,但還未捨得花錢買花啦。

在瑞典真的很自然就會想享受生活,不會只想生存,這兒的環境實在太舒適了~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