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波羅的海-里加

從立陶宛到拉脫維亞的巴士上,立陶宛的破舊令我不知道應如何期待里加。這個波羅的海最大的城市,究竟是怎麼樣?

一下車,巴士總站充滿著生氣,但是還是有點落後的感覺,店舖比立陶宛的新淨,但絕稱不上是「當代」。這兒的建築物有新有舊,舊的建築物遭遇相距很大,有些看起來還有點像危樓,但有些則保養得很好。這兒的建築物風格比較平實,沒有太多的裝飾。不過不少的修葺也有點點馬虎的感覺-磚的顏色差別很大。
但這兒還是有一種神聖的感覺,人對自己民族還是有很重的歸屬感。在這兒我作了一次沙發客,接待我的是一個IT人Richard。他對自己的民族意識很強,也很關心國家的發展,他的一腔熱誠讓我感到蘇聯為他這一代帶來了多少的影響。
他生於蘇聯時期,成長於剛剛獨立的拉脫維亞,活於正在急速發展的祖國。他對俄國的愛和恨,在字裡行間滲透出來。但他也對祖國的發展顯得有點擔心-加入了歐盟不代表拉脫維亞已經準備好急速的資本化。的確,那兒有很多的基建還有待改善,人的生活環境仍可以很糟。
不過,拉脫維亞人有能力走過一切的難關,我感覺到他們是個好戰的民族,也有很強的自尊心。經歷過蘇聯洗禮的國家,人民都是比較強悍,更有愛國心。這些也是在西歐和香港看不到的特質。


里加是個很古老很美的城市,建築風格平實但溫暖。四處的紅磚建築令這個城市多了一份個性。舊城區的戰爭博物館可算是表現了拉脫維亞對民族獨立的重視。另外,拉脫維亞被佔領時期博物館是Richard極度推介的博物館。裡面展覽了二戰中國家被蘇聯和納粹德軍佔領的歷史。第一次看這段歷史,很難想像,從蘇聯到德軍佔領,竟是被想像為一個解救。再回到蘇聯的佔領時,人民的生活和心靈多痛苦。
自由紀念碑是在紀念二十世紀初的獨立戰爭,但這碑對拉脫維亞以後的歷史也有很大意義。現在,他們更珍惜獨立的可貴了。
 

最後我有意無意地到了Riga Dom聽了一場管風琴音樂會。這座古風琴是世界知名的,音色還是和暖,就算是很多層次的音色也不覺得混濁。而這中世紀的教堂和西北歐的中世紀教堂風格有點不同。繼續不是華麗的風格,但仍然有很神聖的感覺。這兒感覺到的神是和藹的,衪就坐在人之間,一起欣賞風琴的純樂。

和Richard回家的時候看到了很美麗的一個畫面:夕陽照著St. Gertrude’s Church 。從來,夕陽對我來說也有點點哀愁的感覺,但這個美好的夕陽令我感到這個國家充滿可能的將來。歐盟在這些國家的重要性就是給了他們努力的方向,因而可以改善人的生活,令人充滿了對生命的希望。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