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私營

第二天的實習進入了文化社的實質工作方向和一些項目回顧。聽了他們做了很多的東西,也聽到了一個自己以為會有興趣的項目。但聽那個項目是卻愈來愈覺得不對勁。而在培訓的過程中,負責人本想把今天的內容都給其他社員負責講解,但他們也未能夠就基本的概念作介紹,內容也有點不肯定。之前負責人也說過文化社面臨一個問題:來工作的都是年輕人,但家庭和種種的原因之下,數年之內就會離開。即使,文化社能夠起到培養公民的作用,他們做的文化工作不是短短幾年就能有很顯著的成效。就算在改善生計上有作用,要讓村民看到自身的文化價值是一個很大的工程。要當一個文化工作者本身就不容易,也需要很大的心血和堅強的信念,更何況是以外人的身份協助一個文化裡的人,在經歷過各種打壓之後重新找到自己?

這天,我看到單純的科學化、工業化這些追求效益的生活的確會帶來不少副作用,但要把傳統知識化成現代的鄉土知識再利用它來製造物質和精神價值和文化載體,應如何做,怎樣做?好似,現在我還未有一個答案。

下課以後想到那民營的西西弗書店看看,這書店也是很有趣的地方,它十多年前創立,旨在建立一家人文書店,現在它已在貴州重慶等地開了十家分店。但在到書店之前,在延安路上走走也看到了不少「有趣」和有趣的東西。第一天到埗時已看到垃圾箱上的英文翻譯很古怪,「可回收」原來是Recycled,「不可回收」是Organism是有機體@@”


路上我們也看到了一所國營的外文書店,於是就去了逛一圈,一進去以為走到了一個「亂葬崗」-裡面是有職員的,但是書卻全都亂放了。裡面的確有很多音樂的譜,也有一些蠻有趣的,但是亂放甚至傾瀉了。外文書藉嘛…的確是有的,但大多都是英文和日文而已。地圖書架上的書都很殘破,大約也很久沒有人走進去了。

相反,到了西西弗和附近的地方,全都是裝修的美侖美奐的咖啡室、書店、或是兩者合一的店舖。 裡面就算有一些的裝潢不很精美,也不會像外文書店般駭人。西西弗的總店佔地兩層,說不上是專門賣人文書籍,裡面一樣有科學和考試用書。但我在那兒也找到了一些較少在書城見到的文史和音樂書籍,這天就淘了一個音樂人類學的系列,書內說的都是記錄地方音樂的各個方式,也有討論如何做地方音樂紀錄的東西,這可是我一直很有興趣很想做的事啊。


西西弗之所以成功,大約是它不單是起了書店的作用。在它附近也有很多的咖啡室和其他書店,製造了一個有濃厚文化氣息的小區域。這可能也就算是屬於愛書的人社區空間了吧。民營的商店面對市場、面對激烈的競爭,就需要找到獨特的地方,甚至產生了對社會的影響力。對比起來,國營的就算虧本也能存在,就算做得多爛,也不用擔心甚麼。我想這樣的情況四處也在。安穩嘛,有誰不想要?

貴陽真是一個很古怪的地方,只不過是幾天就像上了很緊密的國情課。的確,這裡是最極端的地方,再荒謬的事,也許陸續有來。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