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了浣沙橋(但街名是浣紗街,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幹嘛沙要浣)到了花溪大路,整個貴陽的感覺都變了。花溪很綠很美,路過看見了一座很美很美的橋但也拍不下來。下車走到了貴大的校舍,它很大,但算不上很美,但也種了很多不同的花草,我對大大的白蘭印象很深刻,部份路上也有著一些畫了少數民族生活的圍杆。我們走過這些,去到了校舍的邊緣,就是負責人的家。我們之後就到了附近一個飯店開會,最後認識一點文化社的有關研究和文化體驗工作,和設計自己的實習計劃。
聽了幾天的介紹,我其實很想試試一個在新光苗寨有關把傳統知識放回生活之中的項目,看看他們如何減少對市場的依賴,但可惜是項目已完結。於是我將會把時間集中在年青人的項目之中,學習統籌和年青人文化反思有關的活動,和總結一下一直以來文化社舉辦的活動對年青人的影響和改變。其實我做的工作極度自由,和下村亦近乎一點關係也沒有,最多是可能在臨離開貴州之時會有個跟進。但兩個同伴下星期會到侗寨,到時應該我也會參與,但更多是自己去「玩」和體驗,認識一下少數民族的生活。
其實有想過究竟我在這六星期應該多嘗試一點田野工作還是作研究,但我在介紹的這幾天聽了很多,還是覺得,我不單是想去認識一個社區作短期發展,或是單是讓現在村內的人能透過各類型的發展改善生計。我始終對長期的教育有更大的興趣和熱誠。哪怕只是一個簡單的活動,只要控制得宜,就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發展是重要的,但…我還是看不到一個我確切理解和認同的方式。所以,還是乖乖的深入去看一些我本身就很有理念的事。
匯報過之後我們就跟著貴州同學到她的家-我決定要叫它紅色遵義。因為在進入遵義時我已看到了一句口號。
我們還是在遵義的新區遊走,感覺比貴陽簡單,城市裡沒有那麼多的矛盾。樓房都是新的(也很便宜),規劃對比起來舒服很多。就算是比較「貴陽」的路上也沒那麼多人。只是附近有很多很多重工業,車也較多,空氣不是很好,天也是灰濛濛的。但在舊區,整個氣氛應完全改變。
不知道,過了這紅色旅行,我會不會對那些引子-快板-更快板-慢板三連音-快板重覆-尾聲的革命性歌曲有了點同情,也能夠接受到他們的歷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