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計劃、第一個週末

這天我們一大清早就出了門,到社長的家附近開會。在往小巴站的途上,其中一個新職員嘗試著問一個小孩的路。儘管問路不成,但在她身上也學到了如何跟小孩子打開話匣子。小孩八歲,帶著弟弟回學校。她們也是來自很窮的家,她書包的拉鏈早已破了,每天兩人要走大約五十分鐘的路回到學校。吃飯也好像是家人往學校帶,但是怎樣就聽不清楚了。
我們乘公共小巴往貴州大學花溪校園,這過程很不舒服:座位很窄、我還要坐在車輪上,加上一個大包包,腳完全沒有位置放著。加上瘋狂的超載,整個小時的路程真的有點辛苦。但這過程也有一個蠻搞笑的地方:這明明是公共小巴呀,司機有好幾次都叫站著的乘客全蹲下,過一會兒又站起來。公共小巴就是設計到有站位啊,怎麼也要怕被抓?
 
走過了浣沙橋(但街名是浣紗街,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幹嘛沙要浣)到了花溪大路,整個貴陽的感覺都變了。花溪很綠很美,路過看見了一座很美很美的橋但也拍不下來。下車走到了貴大的校舍,它很大,但算不上很美,但也種了很多不同的花草,我對大大的白蘭印象很深刻,部份路上也有著一些畫了少數民族生活的圍杆。我們走過這些,去到了校舍的邊緣,就是負責人的家。我們之後就到了附近一個飯店開會,最後認識一點文化社的有關研究和文化體驗工作,和設計自己的實習計劃。
 
聽了幾天的介紹,我其實很想試試一個在新光苗寨有關把傳統知識放回生活之中的項目,看看他們如何減少對市場的依賴,但可惜是項目已完結。於是我將會把時間集中在年青人的項目之中,學習統籌和年青人文化反思有關的活動,和總結一下一直以來文化社舉辦的活動對年青人的影響和改變。其實我做的工作極度自由,和下村亦近乎一點關係也沒有,最多是可能在臨離開貴州之時會有個跟進。但兩個同伴下星期會到侗寨,到時應該我也會參與,但更多是自己去「玩」和體驗,認識一下少數民族的生活。

其實有想過究竟我在這六星期應該多嘗試一點田野工作還是作研究,但我在介紹的這幾天聽了很多,還是覺得,我不單是想去認識一個社區作短期發展,或是單是讓現在村內的人能透過各類型的發展改善生計。我始終對長期的教育有更大的興趣和熱誠。哪怕只是一個簡單的活動,只要控制得宜,就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發展是重要的,但…我還是看不到一個我確切理解和認同的方式。所以,還是乖乖的深入去看一些我本身就很有理念的事。

匯報過之後我們就跟著貴州同學到她的家-我決定要叫它紅色遵義。因為在進入遵義時我已看到了一句口號。

晚飯是那些碗碟的消毒公司叫「遵義市紅花崗區延安餐具消毒中心」……這不是霸氣是啥?
我們在金陽新區乘大約兩個小時大巴,當中的風景很美,但我在前一半時間睡著了。一起來耳朵就「卜」一聲,發現了自己身在群山和梯田之中。車路是沿著山而行,看來很有感覺。快到遵義市區時有一座大橋,就是把兩座山連在一起。那也是個很壯觀的景色。遵義南的收費站也是與眾不同的。有時,也不知道…究竟紅軍們的「文化」,是完全地走歌頌路線、走著「文明」路線還是充滿著矛盾。收費站的風格,一定不是「新」的啦…
 
一過收費站就看到有個廣告寫著「香港路」。聽同學說遵義的路名全都是城市名,而香港路和澳門路是平行的。希望明天有機會看看~
我們還是在遵義的新區遊走,感覺比貴陽簡單,城市裡沒有那麼多的矛盾。樓房都是新的(也很便宜),規劃對比起來舒服很多。就算是比較「貴陽」的路上也沒那麼多人。只是附近有很多很多重工業,車也較多,空氣不是很好,天也是灰濛濛的。但在舊區,整個氣氛應完全改變。
不知道,過了這紅色旅行,我會不會對那些引子-快板-更快板-慢板三連音-快板重覆-尾聲的革命性歌曲有了點同情,也能夠接受到他們的歷史呢?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