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悠長的第一天

早上五時半起床,花了一個半小時到了龍洞堡東車站。這段時間我們大約是第一次見到太陽。再經過了五個半小時的車程,我們到了黎平縣的流芳侗寨。
這五個多小時很容易就過了:首三個小時到榕江的一段路睡了很多,一起來就發現自己走到了另一個世界:我看到的不是水泥房也不是重工業,而是清幽的山嶺、很古樸的苗寨和侗寨。來到貴州以來對下村子的欲望不是很大,但一進了這個氛圍就感到很自在。路上也見到穿著民族服飾的婦女,我真的感到自己已脫離了城市。
 

這刻想起了在烏克蘭一個郊區旅館住的經驗,當然那店子有著很好的住宿設施,但整個氣氛也是很古老,很原始,有著蟲子但還是很舒服的地方。我又突然記起了那天晚宴時我們都被那兒的中年男人抓去跳舞,然後我被抱起繞圈了。我想這也是我從沒想過在旅遊會有的經驗,也許到了這兒我也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發生吧。
但意料不到的事就在第二段車程上發生。
在往榕江的路上坐在側邊座的人留著很有趣的鬍子,五官也很好認。一上到黎平的車時就認得到他又在那兒,這次我還是真的坐在他側邊。於是我就搭了訕。說了幾句發現他是研究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等,是去黎平作研討會的。跟他同行的是在貴州大學教授侗族音樂的。哇,我在他們的話裡找到很多的共鳴,他說著研究民族音樂的方法(靠著在「原生態」的錄音和理性的分析和記譜)、現代人演繹民族音樂等,教授先生說著很多現在以正統音樂系統分析民族音樂,例如硬把侗琵琶分成大、中、小,把侗族的一種對唱漢化成「唱相思」等,都是很不合適的。我想,的確在中國從事音樂研究的都是學術派的嘛,他們說的「採風」,也不是認真地走進整個社區去認識整個文化。在他們的話裡面,我好像看到現在從事中國音樂研究的人開始有了新的思維(中大的貢獻很大啊),只是希望在破壞未是收復不了之前能夠有多一點認真的人做認真的事囉。
到了流芳時,發現水稻田四處都在、侗族同事在半小時內已變成了一個小孩的乾爸,還要顯出了慈父的樣子,不是另一個同事說我也想不到他的兒子已八歲。而這小孩的爸爸也只比我們大一歲……來到就吃了有機「農家菜」,肥肉很多,魚也有點辣,但是吃起來就是很鮮美。加上這兒的有機米,顆粒很小,但糯性很強,吃起來也很有味道。我本來又一次的想著,到了村子應該會沒有吃得那麼好了吧…我又一次估計錯誤了。
然後我們在整個村寨走了一趟。看到了同事們說了很久的鼓樓、祭壇等,倒沒有很驚艷的感覺,只是覺得整個氛圍是很自然很自在的,整個生活都和這兒的環境呼應著。看著老人們在鼓樓裡坐著聊天,享受著清風,我想我也能這樣待一個下午。
寨子裡的人都很熟悉大家,就如接待我們的人家說「村子裡的都是一家人」,走到那裡都會要打個招呼、跟小孩子玩一下的。他們對著我們這些「外人」也沒有甚麼很特別的反應,就是很舒服的活在村子裡,平淡地面對著身邊的一切。
我們走著村民百多年前用石板建成的山路,我真的感到很不容易,山很高,說不上很陡斜,但我們用著石路來走仍不算容易。我想到當年村民一塊塊石頭搬上山再舖成道路時,由衷地起了一份敬意。從山上的有機米基地看到村寨,那種古樸風真的很舒服。歷史不一定是沉重,也不一定是過時的。就像這些侗寨,古時的智慧就讓現在的侗人有了很舒適的生活環境、有效的耕作方法。這些古智慧作在現代侗人的日常生活裡有著很重要的角色。
回到主人家裡,他給我把了一個只有兩條弦健在的琵琶。侗琵琶不易彈,我還未知道它的定弦吧。那牛角撥子的大小就和古箏甲的大小相約,而這琵琶上了二胡弦,很硬……它只有兩個品,而那兩條弦就讓我彈到了一個羽調的五聲音階,就這樣我就彈了康定情歌=~=
這兒的水循環也是很有意思的。泉水從山流到井讓我們飲用,之後再留到山下給婦女用作洗菜和日常生活之用,再流到灌溉和流到渠裡去。這是就是人順應自然的一個方法吧。
晚上的分享也讓我看到了不同人看到的不同事,我想我還是對歷史和他們的工藝有興趣。明天到訪附近的兩個寨子,聽說會見到很不同的建築,大約也會看到有點不一樣的生活吧。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