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和同學到了火車站吃了最貴的一頓-在dicos分別吃了雞包和薯條。
打這句的時候剛發現…dicos..disco…就這樣相似。
坐在我們側邊的是一家美國人,女兒在四川教英文,在回美國之前和家人到貴州的鄉村看一下。和他們說了幾句話,噢,久遺了的英文啊…要說起來也有點點懷念的感覺。噢…我的瑞典文呢…又想起…糟…我的德文呢…………
我們跟了一名同事到他的家鄉紫雲過端午節假期。他在月底離職,我也在往安順火車上和他做了個工作上的訪談。我們從一畢業說著說著到了離職這三年發生過的事,當中聽了很多做ngo的辛酸和有回報的事。其實,內地要實現一些理想,要付出很大很大的努力和耐力。我對他的改變印象很深刻,他從商科畢業聽大人的話想要去賺錢,但不明不白地走到了文化社當實習生,因而確立了自己的價值觀。最後也因為現實問題要暫時停下NGO的工作,但心仍希望有一天會做到自己確信的事情。
想起了以前看過一篇網絡文章,說是一個金融業的經理,本想著賺夠了錢就回去讀社科的博士,但一去就沒回頭了。我希望他能堅持自己的理念啊。
到了紫雲都一直地下雨,往同事家的路上鞋又一次遭殃。所以這天就待在他的家裡無所事事,拆毛豆也是有點在幫倒忙的。在他們殺雞拔毛的時候,我驚覺有其他雞在側邊看著,甚麼吃牠的毛上的一點點皮肉。這是大自然我知道…但…也未免太諷刺了。
同事在訪談中說,怎麼大家都是苗族,在東南部的他們怎麼保留了這麼多的傳統文化?來到這兒,看到他們住的都不再是老屋不是村寨的樣子,而是一套套水泥房。一進屋我就想到了我老家那新屋子,只是這兒少三層,每層也較我的老家大。但…除了老家的屋沒有了這兒木造、和農耕有關的部分和有自來水以外,其他都是很相似甚至是一樣的感覺。同事媽媽都說,現在只能從人的說話判斷誰是漢人誰是苗人了。
現代的鄉村不是沒有建築文化的,只是…都沒有了傳統生活和民族特色的基礎,但一些很實用的傳統設計仍有望被保留。
和少數民族相處的這些日子,我發現我們不會是說著自己是中國人,而是漢人、苗人、侗人。就算是像社長這種漢人,也對自己的家有很強的歸屬感。想到了不同的地方先會用國家、再用地區、或用膚色去斷定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我們的國人還有民族這慨念,也許是在其他地方沒有那麼明顯的。但…如果不同民族的特色被一點點磨滅,「民族」就變了空談,和”abc”, “bbc”那些…一點分別也沒有。
晚飯後同事和我們分享了很多下村有趣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愛笑的人,聽了一點點笑話,就「哈、哈、哈」這樣大笑起來,哪怕是極無聊的說話。從他的說話沒法想到他要承受很大的負擔。平日也沒怎樣和他交流,這天對他的認識深了,還是對他有了肅然起敬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