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文化社寫的自我介紹。

浣琪,這個是從名字開始成了笑話的一個人。家中獨女,從小在香港這繁華之地長大。小時家人都要工作,也沒和親戚有很多聯繫,也許因此養成了又孤癖又希望和別人說話的分裂性格,也花了很多時間學習音樂的知識,亦被幾位老師提議我以後讀音樂。
偶然之中看到了光纖通訊的厲害,於是跑到香港中文大學的電子工程系修讀本科。當中參加了一點研究工作,不知不覺中就養成了看到問題之後不斷追求答案的”Nerd”。教授總說我應該做研究,但我在工程裡又找不到研究的方向。在學之中認識了很多其他系的友人,愈來愈想對「人」有更多的理解。一一年上旬我在歐洲學習生活了半年,當中得到了很多鼓勵和啟發。回港一邊寫論文一邊準備,最後幸運地考上了美國的院校,將於一二年八月開始學習演奏那宏偉的管風琴和那廣闊的音樂學。
老爸是廣東揭西的客家人,和家裡的人打電話總是用客家話談上幾個小時。他其實能說流利的廣東話,但我和他每次打電話,能說上六分鐘已是奇蹟。每年新年他都想抓我回老家。小時覺得家鄉很髒,到到初中回去還是會水土不服。上了高中就有了想回家過新年的欲望,也總是想念著那尖尖的湯圓和釀豆腐。這年回鄉看到一大片荒廢的農田,老家的側邊建了美麗的水泥房,老屋就改建成了豬欄。客家的起居特色看不見了,心裡還是有點懷念小時那不舒服的家鄉。這也是我想到文化社實習的主要原因,我想看看其他農村的發展,和少數民族的生活文化如何在這急速變遷的社會之中承傳下來。
來到文化社實習,某程度是靠人事關係的。我也因時間安排,只能進行六星期的實習。我現在做的東西也不是滿足著我來的動機,反而是在觀察不同的年青人在文化社裡的變化。但我真的很慶幸能夠參與其中,這個過程我有機會看到了少數民族那不一樣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過程中我亦認識了很多內地NGO的運作和社會情況。這個實習也幫助我急速地拋下了所有的電子科技知識(笑),準備自己走進人文學科的世界。我準備好了,來吧!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