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做番薯人覺得迎新很累,也不喜歡四處都很多人、做很多無聊事的感覺。現在做第二次番薯人,幸運的是這兒的迎新活動(除了必需的入學手續)都是自願參與的。對比起來已算是舒服一點。然而真正的welcoming week在開學週才開始呢…
Lawrence的人都很友善,在校園裡外買東西還是只是路過都會聽到別人問候”How’s your day?”,昨早在kansas union門外看到兩個工人在拆舞台,但也會和路人問安,我又順便寒暄幾句。巴士司機也是談天的對象,懶理安全了。教授也是很好的人,他是個很忙的人,但會和我說”Tell me when you have questions, not only in studies, everything”。呃。
KU的校園開始有了生氣,美國的學生都進行他們的迎新活動了。但校園還是很寧靜,還未有上學的氣氛。
我在音樂學院考了placement,本以為在只有這麼短時間,教授會要我們分析和聲就算了,怎料還是要我們自由發揮。聽音也不算太難…只是太久沒做過聽音,有點慌張。結果倒是意料之中帶點意外,教授竟說我的聽音”quite good”,但很強調我沒有完成寫和聲那兒的要求。看到電郵時心裡痛了一下。piano literacy很輕易考過了,只是這兒的三角琴也很老…@@
第一年來美選擇住宿,本想著是希望可以快點融入這個地方,認識多一點人。但我現在覺得這是完全不必要的,而且是令自己分了神。
我選擇住在scholarship hall,因為這兒是communal living,大家分工處理宿舍的工作,而且租金比一般宿舍便宜一點點。這些宿舍也有很多傳統,理論上是令宿生有更多的聯繫,有很深厚的感情。這短短時間看到一些活動,我覺得是對新生來說會是很好玩的,我也很尊重這些活動。但,我不是”normal freshmen”了,加上練琴的時間長,我不會花甚麼時間在宿舍裡去。而且,”Hall life”裡面的socialization,還不太是我喜歡的東西。倒是很懷念Kungshamra的日子,十多人在corridor rooms,有點點是communal,大家輪流清潔廚房,有空才坐下來討論很深入的東西、搞一次corridor dinner。而不像在schol hall這種必需性的社交。就算在伯宿,也不需要像現在一般每天都要見著同一班人。
我真的很希望這年快點過去不用再住宿,我需要有自己的房間和空間。
KU有很多traditions,這個welcoming week的頭炮-block party,雖說是party,但其實是give-away day,在食堂有無限的零食和試食派發、書店也有幸運輪,也有免費保齡等。到第二天的traditions night,就是把學校口號、歷史作介紹的晚上。這些都是很有意思也很感受到KU campus life and spirits的活動。難怪教授叫我可以的話盡量多去參與了。
明天就要開學,但待會兒才進行choir audition,晚上就是convocation。完了late night dish washing之後要好好休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