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爾蘭和尋找達拉木馬

嗯,其實瑞典文中的諾爾蘭 Norrland 是指”北部地區”而已,音譯成中文之後變得很美,但也沒有了意思。Dalarna 是 The valleys (Valley = dal, Valleys = dalar, The Valleys = dalarna),中文是達拉納,在Svealand(中部地區),在這個省有瑞典最特別的產物-Dalahäst,那頭紅色木馬。

在仲夏節我到了這個地區中的幾個小鎮,看了瑞典的另外一面。仲夏節前夕和正日我到了眾人冬天爭著去的Kiruna(基律納)看白夜。Kiruna在北極圈之內,冬天氣溫低達負四十度,但夏天也可以有二十多度。但我去的時候瑞典又開始冷,基律納只有十二三度。我也一早打定了輸數白夜會看不成,追了一個星期天氣預測,仲夏節前後的瑞典大部份地區也是多雲,可以看到一點點已算是幸運了。
Kiruna比我想像中還要大,建築比大部份地方還要現代。而這個地方現在固然是旅遊業作其中一個重點-有Ice Hotel和Sami Open-air Museum(不過我兩個地方也沒有去到…瑞典人最大最大的節日嘛),但另一個重點是石礦場。即使是公眾假期仍看見火車在礦場穿梭。本想看看瑞典人如何唱歌跳舞慶祝仲夏,但火車到達的時候…原來慶祝活動全也過了……

基律納有著其中一座瑞典人眼中最美的建築物-教堂。這教堂一點也不舊,大約一百年歷史而已。它用木建成,有著傳統北部人的風格和純樸。 看來還像一座廟宇的。但裡面的裝潢很新,管風琴有如新建成的。相信音色一定很有趣(離開之後一天會有一個韓國管風琴師演奏,哎呀…)

我住的小旅店房主的朋友在這日子來到了旅店燒烤,我傻傻的和他們談了幾句便可以作個客人了,這就是瑞典人的性格~他們還開車帶我到附近的一座山,從高處看這個地方,看到了居住的一帶還是很現代,也看到了一個廢棄了的石礦,但也看到了遠處的雪山,也就是瑞典最高的山-Kebnekaise。 看了看就回到了旅店吃燒烤~這個感覺很溫馨,大約比看慶典更快樂吧。
吃過晚飯我和一對泰國母女再次走上山準備看白夜。不過實在太冷,我們也沒有甚麼準備。加上看著太陽被雲一點一點遮蓋,我們還是回到了旅店的陽台看。到到半夜時其實真的看不到,但卻從沒感覺到太陽有下過山,看照片也只會看到它緩緩的下降了一點點,但是橫行的多,感覺還是很特別~同時,瑞典人們也真的不斷地喝酒,房主和他的朋友竟然喝紅酒喝通宵@@

在kiruna留了兩天,最後一天來過瘋狂之旅-一次過到三個城市。其實第二個城市Gävle耶夫勒只是在轉火車時中途留了兩個小時=v=。但我會 說我真的好喜愛它,遠多於stockholm。我的鄰居是耶夫勒人,也是另一個原因令我想看看這地方了。一下車已經覺得這地方很小但很美,建築都是十八十 九世紀的,因為這地方曾遇過大火。但建築風格是很典型的北歐風格,很美~

這兒街上常常會見到這隻羊,看看維基,那兒介紹耶夫勒山羊有點搞笑。
街道的設計很規律很易跟隨,到處也種滿了林木,鳥語花香,另一個讀生物的鄰居說那兒有一個很罕有的雀鳥品種~
耶夫勒也是有很濃文化氣息的。這兒的表演藝術活動很活躍。而這個小小的劇場令我很驚喜-怎麼mozart會在這兒?而這地方的音樂廳大約是音樂中心,有著音樂圖書館、一個教學中心似的東西。它建在河畔,還是藍色的,突然覺得有點像香港的演藝,但這兒美太多了。

下一站-達拉木馬。

尋找它的原因很簡單-看到維基裡那隻「全世界最大的木馬」不是不去看看嘛??
不過,這「地標」並不算有甚麼特別意義,只是很大很大隻~它位於Avesta阿沃斯塔市,一個很小很小的地方。但這兒也曾是一個礦場,現在也有金屬處理的公司在這兒設廠。

尋找木馬一點也不易-在火車站要乘車到市中心在走半個小時才看到這龐然大物,一看到就笑了,但沒想像中震撼的大。但和木椅比較還是…很誇張。

找到了馬又要跑到巴士站到最後一站-Falun法倫。

這個地方曾經是一個重要的銅礦場,現成為了聯合國文化遺址。這個地方的徽號是一個「女性」的符號,在街上走時一直也覺得很新奇,這個礦城怎麼和女權扯上關係?原來在中古這符號是金屬的意思。

礦場遺址的面積和深度也是很難想像的大和深,石的顏色也和平日看到的不同,可見這兒還是有著很多寶藏。也因為礦場帶來了很多商機,在gamla gefle(也就是現在的Gävle)和falun之中瑞典人興建了第一條鐵路,可惜是現在只能在遺址中看到僅餘的二百米。

法倫另一個著名的產物是「法倫紅」Falu Röd,是瑞典人的屋常用的顏色之一。在石礦場外的小城區全都是用這種紅色,看起來很美也有點像是瑞典人的驕傲。

其實法倫還有另一樣出名的東西-Falukorv法倫香腸。但之前見到便宜買過來吃,哇…味道還濃的。

最後沒有預留位置,拿著Eurail pass回Stockholm,沒位置坐要在車卡之間坐,而且不是自願的,悲哀啊。但在北部看到了瑞典樸素的一面-大部分屋都是淨色沒有花紋、人的關係還要比中部的人更親近。我想,走過不同的瑞典城市,我最喜歡,或是最想在那兒生活的大約會是Gävle。但我還要去南部去看看啦。

細看芬蘭-納坦利姆明世界

Naantali是芬蘭的一個古城,但對我來說,這兒最大的意義是尋找兒時回憶。來到Moomin的家鄉也不看看老朋友,實在太不給面子了!所以波羅的海之旅的最後一站就到了姆明世界。

從Turku乘巴士到Naantali再走過一段美麗的路程,來到了姆明世界所在的Kailo島。島上有如一個森林,就像逃離了現實和成人世界的煩擾,回到了最可愛、最單純的兒童世界。

這個主題公園,和香港的感覺很不一樣。迪迪尼和海洋世界也是很著重消費、表演的。姆明世界倒真的是塑造了書或動畫裡的氣氛,演員們也是很用心的飾演著自己的角色,這種感覺真的很溫暖。我一邊走,一邊在傻笑著。姆明家族是我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些東西。之不過,走過這公園時,我才發現,我對這些故事一點也不認識……

原來姆明爸爸是一個喜愛冒險的角色,書其實寫了很多他的故事。原來他才是整個姆明故事的重心人物。其實姆明的原著是很有夢想,也很有很深的意義。始終北歐人對大自然的情意結是他們的核心價值,姆明這故事也是。

走進這個地方,就像回到了小時的自己、要去和姆明做朋友了~

其實一邊走,路上有很多的景點,根據原著去設計。Snufkin真的會住在營幕之中,和小朋友說故事。可惜是那天下著雨,沒有人會去聽故事…但也因此,和Snufkin…呃…還是…飾演Snufkin的人談了一會。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那人真的太有Snukin的氣息…一舉一動也是我心中的他。言談中我聽得到他很喜歡這個…角色/工作,喜歡和小朋友分享姆明的故事。

另一邊廂,Stinky被抓了~姆明爸爸也出現了~

當警察姐姐走到Too-Ticky的攤位時,我用蹩腳的瑞典語聆聽,好像他們真的是在談Stinky的壞事,談著日常的生活。但感覺上,他們沒有一點沉悶。

樂園之內還有一個小沙灘。樂園只在夏天開放,而北歐人也是喜歡和自然一起…這個沙灘,景致很寧靜,沙不太幼但水還清。小孩在樂園玩的時候,大人在這兒休息一下,還是一大享受。

來到姆明谷,又怎可以錯過姆明的家呢?

外面看姆明家,顏色和內外裝潢也就像動畫一模一樣。這兒也常常充滿了人氣,更發現這兒的演員,不論是大人或是小孩,也真的全心投入角色之中。開始想,是不是他們也對這個故事有著幻想?或,他們根本沒想過自己是「人」?

小劇場的表演很傻很簡單,但是故事的創意還很不俗的。Moomintrolls’ butts湊在一起拍照成了iceberg,拿了攝影比賽的冠軍…聽起來真的很笨,但看起來還是很有趣很可愛的故事。

聽友人說,姆明世界在開幕以後也沒有怎樣擴建或改革,但我相信這個老故事,其純真和簡單的故事不會和這世界同化,也會一直留在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心中。

波羅的海之旅就此完結。這個旅程像回了過去:自己的過去和世界的過去。歷史不會磨滅,會留在每個人、每事每物之中,它們的存在就是為了讓我們看見將來的方向。

細看芬蘭-赫爾辛基

從愛沙尼亞乘郵輪到赫爾辛基,過程比到立陶宛那程舒服得多。只是遊輪上的娛樂…就是給小朋友。
對我來說,芬蘭最吸引自己的是它的語言。友人說芬蘭語和愛沙尼亞語有亞洲語言的背景(但看維基則說是古薩米語演變而成),看著芬蘭語真的是一點也不知道在搞甚麼。但要找路還是一個不困難的-芬蘭的第二個官方語言是瑞典語。每個街道牌也是芬蘭、瑞典語並用,有些地方的公布也是雙語的。竟然,在兩個不大和諧的民族中,在語言上竟然可以並存。(回港後認識了一些芬蘭交流生,和他們說的也是瑞典語,只是…他們的芬蘭口音很重,跟Åland的芬蘭瑞典語更難理解。)
兩個民族如何不和諧?說不清呢…問過交流生,他們聲稱不討厭瑞典人,但是一場冰上曲棍球賽出賣了芬蘭人……

五月舉行的國際冰上曲棍球決賽,正正是這兩支勁旅和宿敵對疊。當時我和幾個Corridormate到了前Corridormate的家支持瑞典隊。但是…瑞典慘敗令我們無奈不已。我們之中有一個瑞典人是狂熱分子,還穿著支持瑞典的Tee。有四分一的芬蘭血統的他被問到,你如此支持瑞典,那麼她輸了你會怎樣?他笑說,我也是芬蘭人。但另一個不熱衷的瑞典人,明顯地在比賽後也有失落的。到了芬蘭,驚見…很多的紀念品竟以此為題……
不過,在不久之後的足球賽,瑞典撃敗了芬蘭,瑞典的報紙,包括Metro,竟然當這是一個「反撃」、「報復」……

 但來到芬蘭,不能不看這樣的現代藝術和設計。Kiasma是一個Finnish National Gallery的分支,專門展示現代藝術。不過來到之時正舉行有關非洲現代藝術的展覽,看到了很多民族身份的展示、家鄉和世界的情懷,反而不是芬蘭自身的藝術。這倒是有一點失望。

因此我到了Finnish Design Museum。這又是另一個意外之處,我沒想過設計博物館竟是如此古色古香:Kiasma附近的Finlandia和Ooppera也是很現代的建築,反而走在時代前端的設計放了在歷史之中。對比Kiasma,裡面展示了很多本地的產品設計,更多是產品設計師Kaj Franck和其學生的作品。的確,Kaj的創意和對產品的實用性平衡得很好,也是超脫時代的界限。很簡約的設計,但在微少之處見到微妙。這種minimalism還是很令自己著迷。

另外,這個東北歐的旅程令我大看眼界。原來不只巴黎有愛之橋,其實…最少瑞典、立陶宛和赫爾辛基也有。

心想芬蘭是一個很有個性的民族,沒想過在這兒也找到了很多俄羅斯的影響。芬蘭曾受俄羅斯統治,俄國人留下了的就只有一些建築物。例如…從開放時間已經看到俄人性格的東正教教堂,以及被自己誤以為是東正教堂的Christian Cathedral。也因為問當地人Cathedral的資料才知道,赫爾辛基在中古甚至更後的時間才遇上大火,因為這兒沒有舊城區也沒有很古老的建築,整個城市也有著現代的感覺。這成為了赫爾辛基最特別的地方。

下一站是Stone Church,但開放時間短得可憐,於是在鄰邊的遊樂場等待。那兒有一個大約一層樓高的Climbing frame,長大了的我輕易的爬上去了。突然回想起小時,可能是,五六歲的自己。
那時我住的地方有一座和相中同樣結構的frame,也許高兩三層。我一直也很想學爸和其他小孩般,可以爬到最高。但是,爬了幾步就怕,就算爸教我走下一步,我也不敢走,還是退後。
也許這就是天生膽小的性格。我總是想很多,但要行動是就是怕會出錯。某程度,我因此失去了不少的機會。明明可以走得很遠的,但還是最後一刻放棄了。這半年的訓練,沒有靠其他人,全部的決定也是自己作,也不希望自己後悔。我想,這個訓練及格了。
再想多一會,就開始懷念小時天真的時候。無憂,簡單的生活,原來不經不覺就離開了。

Temppeliaukion kirkko,即temple square church,原本是在三十年代策劃,但因二戰擱置。在六十年代再一次舉行設計比賽,最後採納了現在的方案。但又因資金不足而需要縮小規模。
我對現代的基督教會堂式的建築沒有太大興趣,而這座教堂的感覺也有點太世俗化。說「建築概念」,這是一個很好的會堂,在環境、用途、外觀等方面也是很不俗。不過,這兒還是沒有「教堂」的感覺……
儘管,我會想到,這個教堂有點象徵著「磐石」,基督徒需要為天國的福音作證和向所有人宣揚。但,這也只是一點點反思了。

最後,其實想休息一下,放棄這個地標。但,沒機會到西貝流士的故居,連紀念碑也錯過,有點對不起自己。事實上,我對西貝流士的認識不深,只是知道他創作了《芬蘭頌》,寫下了很多民族音樂-但他卻沒有在自己的音樂裡使用任何民族曲調。他,寫下了芬蘭的民族性,哇。
事實上,我對北歐音樂的認識一點也不多,西貝流士和挪威的葛里格是我聽過的。到了瑞典跟隨老師學管風琴才認識了Otto Olsson,回到香港才知道Hugo Alfvén的Swedish Rhapsody是早已聽過的曲調…其實,北歐的音樂很有個性,而且很直接的聽到了作曲家的心境和性格。北歐人就是這樣,總是不會很直接的表現自己。

最後不能不說入住的旅舍。赫爾辛基的青年旅舍不多,其中一座是HI會員的就是位於奧林匹克體育場的旁邊(好像是當年的運動村?)它有點貴,但一切也很不俗。整個旅程睡得最好的一晚就在這兒。

赫爾辛基比奧斯陸有個性,但沒有斯德哥爾摩般活潑。對比起來,東邊的國家感覺真的比較沉重、民族意識更強。芬蘭已經在經濟上成熟起來,但對民族的熱愛還是顯然易見。這一課歷史和社會課,實在令我有太多的得著。

這旅程的最後一站,將會拋開歷史和現實,返到兒時的自己。

細看波羅的海-塔林

到了愛沙尼亞,第一個感覺就像走到了新的境界-好像回到了現代的歐洲,不再停留在九十年代。原來愛沙尼亞在一一年一月才加入歐元區,由此證明,這個國家的經濟已經起飛。的確這兒的資訊科技發展得很快,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

塔林的建築物開始有了更多的變化,有些實驗性的建築物出現了,古城區雖算是仍然保留了中古特色( 特別是那中古餐廳,真的增添了不少特色,saffron cake是一絕!),但走出一點點就已被現代化的都會感覺取代。當然,裡面還有一些落後的地方,不過,整體生活水平也比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高了不少。但是在這兒的感受,卻沒之前兩個國家深。只是,為了迎合歐盟的水準,愛沙尼亞有門面工夫花了不少心血,但有很多東西還有待提升。而且,很多的文化遺產透過商品化而保留下來,這個方法我仍帶著問號。一切覺得,能夠保留文化當然是好的,不過商業化也會令它們失去了生命力。就這威尼斯的船夫不會再唱歌,要唱就要買個男高音到船上。這…究竟是好是壞?

 舊城區把人帶到了北歐的中古世界,在這兒,我不難想像自己穿著麻布裙,走過石級路,過著簡單的生活。愛沙尼亞受著俄國、芬蘭、瑞典等地的影響,到處也有這些國家的痕跡。這比起另外兩個波羅的海國家,有更複雜的文化內涵。

但到塔林的重點是到Tallinn Guitar Festival,那天在Mustpeade maja聽了一個西班牙小結他的演奏。 場內甚麼擴音設備也沒有,但結他溫婉的聲音卻輕易的傳播到演奏廳的每個角落。

第二天走過了Culture Kilometre,說實在的,這路上充滿了蘇聯的痕跡,也是帶著滄桑的感覺。我沒機會參觀那監獄,或是像大墳墓的音樂廳,但那份歷史的沉重又來到了心中。

之後參觀了一座教堂,裡面有一部Estonia鋼琴,聞說它的聲音很有唱歌的感覺,很獨特,故此問了職員能否玩一下。彈下去的感覺比其他grand也來得溫和,但也許教堂的迴音更大,變得濁了一點點。腳踏的觸感也有點點不真實,可能說會是有點難控制。哎,是我技藝未精了罷。

這一程當然是繼續尋找蘇聯的足跡。在塔林的被佔領時期博物館,我看到了蘇聯和納粹德軍佔領波羅的海三國的另一面。里加展現了的是拉脫維亞人如何走過這黑暗日子,他們的民族性有多強;塔林很如實的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和被迫離開祖國到西伯利亞的無奈。其中一個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愛沙尼亞人有勇氣去面對和展示蘇聯時期的巨人像,這是我在其他地方沒見過的。在那地底的展示室內,人很客易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當時共產黨的權勢,人受到了多少的擠壓。

那麼,蘇聯人的生活,在塔林也是有機會「感受」一下的。在市中心有一間咖啡室,裝潢還是有點點華麗但俗套,員工和惠顧的人也帶著一點點傲慢,但那些蛋糕和咖啡又真的…哎…便宜嘛。我不知死活的試了一件,吃了一口已經感到有點糟糕,但…慶幸自己沒有腸胃不適。

下午參加了一個Beautiful Tallinn的單車遊,是到塔林的市郊遊覽。當中去了Kadriorg Palace and Park,那是一個很有東方和意大利特色的建築,正好展示了波羅的海受著東西方影響的特色。
另一個亮點是Lauluväljak,Tallinn Song Festival的場地,在88年的歌唱節,他們宣示了獨立的決心。在這兒也有一個很大的銅像,Gustav Ernesaks坐了在人群中間,欣賞著每一屆的Song Festival。他是愛沙尼亞一個重要的作曲家,寫了不少重要的歌曲。

另一個公園應該是Lillepi Park,但不太肯定。那兒有很多很大的雕塑,感覺有點荒涼。又是蘇聯的遺物。那兒有很多三個十字架組成的墓碑,導遊也不太清楚意義,大約是德軍或俄軍的紀念碑了。

有一個很古怪的故事,聽導遊引述她的朋友說道,有個小孩問其婆婆右邊那個像是甚麼人,那婆婆答道「那是有翼的列寧」……無論如何,列寧不是一個女士。但由此可見,蘇聯的生活仍然深深的刻在愛沙尼亞人心上。導遊小姐也是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她對比起Richard,對歷史有一份包容,能平淡的面對蘇聯的歷史。她也是很愛自己的國家,對國家的傳統很重視。
走到了愛沙尼亞,那落後的感覺仍在,但已經變得很微薄。自由和資本的空氣四處流動。但他們比西歐人來說,始終保留著一份對民族身份和傳統的珍重和愛惜。但願他們能夠繼續保留這份愛。

細看波羅的海-里加

從立陶宛到拉脫維亞的巴士上,立陶宛的破舊令我不知道應如何期待里加。這個波羅的海最大的城市,究竟是怎麼樣?

一下車,巴士總站充滿著生氣,但是還是有點落後的感覺,店舖比立陶宛的新淨,但絕稱不上是「當代」。這兒的建築物有新有舊,舊的建築物遭遇相距很大,有些看起來還有點像危樓,但有些則保養得很好。這兒的建築物風格比較平實,沒有太多的裝飾。不過不少的修葺也有點點馬虎的感覺-磚的顏色差別很大。
但這兒還是有一種神聖的感覺,人對自己民族還是有很重的歸屬感。在這兒我作了一次沙發客,接待我的是一個IT人Richard。他對自己的民族意識很強,也很關心國家的發展,他的一腔熱誠讓我感到蘇聯為他這一代帶來了多少的影響。
他生於蘇聯時期,成長於剛剛獨立的拉脫維亞,活於正在急速發展的祖國。他對俄國的愛和恨,在字裡行間滲透出來。但他也對祖國的發展顯得有點擔心-加入了歐盟不代表拉脫維亞已經準備好急速的資本化。的確,那兒有很多的基建還有待改善,人的生活環境仍可以很糟。
不過,拉脫維亞人有能力走過一切的難關,我感覺到他們是個好戰的民族,也有很強的自尊心。經歷過蘇聯洗禮的國家,人民都是比較強悍,更有愛國心。這些也是在西歐和香港看不到的特質。


里加是個很古老很美的城市,建築風格平實但溫暖。四處的紅磚建築令這個城市多了一份個性。舊城區的戰爭博物館可算是表現了拉脫維亞對民族獨立的重視。另外,拉脫維亞被佔領時期博物館是Richard極度推介的博物館。裡面展覽了二戰中國家被蘇聯和納粹德軍佔領的歷史。第一次看這段歷史,很難想像,從蘇聯到德軍佔領,竟是被想像為一個解救。再回到蘇聯的佔領時,人民的生活和心靈多痛苦。
自由紀念碑是在紀念二十世紀初的獨立戰爭,但這碑對拉脫維亞以後的歷史也有很大意義。現在,他們更珍惜獨立的可貴了。
 

最後我有意無意地到了Riga Dom聽了一場管風琴音樂會。這座古風琴是世界知名的,音色還是和暖,就算是很多層次的音色也不覺得混濁。而這中世紀的教堂和西北歐的中世紀教堂風格有點不同。繼續不是華麗的風格,但仍然有很神聖的感覺。這兒感覺到的神是和藹的,衪就坐在人之間,一起欣賞風琴的純樂。

和Richard回家的時候看到了很美麗的一個畫面:夕陽照著St. Gertrude’s Church 。從來,夕陽對我來說也有點點哀愁的感覺,但這個美好的夕陽令我感到這個國家充滿可能的將來。歐盟在這些國家的重要性就是給了他們努力的方向,因而可以改善人的生活,令人充滿了對生命的希望。

細看波羅的海-克萊佩達

看過烏克蘭的歷史,難免會對蘇聯產生很多個問號:為甚麼人可以在這個極權國度之下生存,得到自由以後還是會想和俄羅斯打好關係?但看看西烏變得這麼美,也會看到歐盟的權力之大。從波羅的海國家中,人更能看到一個地方的變遷。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從南到北的走再看芬蘭,蘇聯和西方勢力的強大展現無遺。同時也會看到,歷史會在人的心、在城市留下痕跡,不過也會隨時代變淡:但有一些東西倒真的是超越了國界、超越了權勢、也超越了憎恨。

在這一切之前,我從Stockholm乘了半天火車到了Karlshamn,是Skåne的一個小城,一個重要的港口。回到去才知道這是一個準醫科生鄰居的家鄉@@聞說中/北部人是聽不懂南部人的瑞典語,當然也包括Skåne人的口音,的確,聽起來,我的南方和北方瑞典人鄰居說的瑞典語是有點點分別,但…也只不過是”r”的分別了麼?
(後來在另一個場合聽說…Karlstad附近的瑞典語口音更難明白@@)
看瑞典家居的建築大約也會看到一點點分別,南部有點屋頂拱形,中部比較多花紋,北部只是一個斜屋頂。這大約是很簡略的觀察了,但還是會看到有分別。
在Willy’s買了乾糧和水就準備到碼頭,但問題是,四公里的路程沒有巴士,路走到一半就沒有了行人路@@(後來遇上了一個在向東漫遊的旅遊家,但說他真的走了四公里…),一臉茫然之際遇上了一對夫婦停了車載了我到碼頭。和鄰居談起,他說,瑞典人就是這麼友善的,只是首都的人比較冷漠。不過說是「冷漠」,但還是有很多fika和談天的機會啊。
單據上寫著要早二小時到碼頭,但我早了三個多小時,看著要乘十六個小時的郵輪,真的有點點期待,上船看到了那seating seats以後就後悔了-那些座位絕對不是睡覺的好選擇,要節省金錢,也不要在這些長途船節省……(也因此之後幾次的郵論之旅也訂了三等的cabin…)
但下船以後的一切,令人更無言。
船在九時多到達。訂票之前查好了碼頭是有巴士到市區的,但到了碼頭的時候,職員告訴我們巴士早就走了,下一班是傍晚才到……當時我和另一個丹麥人嚇呆了,但也很幸運的遇上了一個當地人,他為一個瑞典人在立陶宛買傢俱,於是給讓我倆乘了順風車。
說來,這個丹麥人也不簡單。他兩手空空的開始了東方之旅,不過…在十月中他就提早結束了行程:(
克萊佩達是立陶宛第三大城市,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在介紹上。事實上這個城市的人口在一點點的萎縮,整個城市也沒有生氣。在這兒不難想像蘇聯時期的艱苦生活。市內有很多古老的建築,但也日久失修。我和那人走過市中心的每個角落,大部分也是殘破不堪,街上的路人寥寥可數,所謂給年輕人的酒吧,座上客也上了年紀。遊樂場看起來很古老,有點點回到荔園時代的感覺。

這個港口城市,大約貨物的吞吐量已大不如前,蘇聯時期給這個城市留下了很多的足跡。最明顯的是在一個古城堡對出就是一大堆的爛銅鐵、古老的巴士(記得在停泊口到碼頭的巴士竟貼上了一些古老的廣告,但廣告是挪威文寫的)、只肯用俄語和立陶宛語服務的巴士職員、華麗但黑暗的郵局……其實這個城市很美,但也失去了生命力。這和烏克蘭有點相像,但對比起烏克蘭,這兒失去了一份活力,也不太看得見烏人的民族性。也許這不是維爾紐斯,因而我看不到她的活力了。不過想想,我在這個城市只看到了老人,就算在首都看到多有活力,也只是很微弱的力量了。
接下來的日子,我也看到了,蘇聯為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帶來了甚麼影響,有甚麼共通點:人也是帶著一點點的哀愁。

冰島之旅(三)

 
第三及四天

第三天的早上去了騎冰島馬,這可不算太便宜了。同樣是大約五百元,可以騎大約一個半小時,但我們去的當日完全沒有景色可看,到處也只有雪,Argricultural heritage也看不到,還加上大風雪,整個經驗還算辛苦。
正如之前形容過,冰島的馬是和維京人騎的馬血統最接近,身型較像小馬多一點,但腳比較粗壯也短小。牠們對人很友善,也非常聽話和合群。基本上我們騎馬時可以近乎不用控制,因為牠們會自動跟著隊首走,所以其實是領隊策騎。對我這沒有運動天份又有點怕動物的人來說,這經驗也不算太恐怖的。不知道是我不懂控制還是怎樣,我的馬總是走得慢了一點,又會向左邊行的,但跑起來也蠻激動的。一開始騎還蠻緊張的,整個人也彊硬了,但在試過第一次跑之後,開始明白,也許由得小馬自己走會好一點。於是我開始放鬆了點和相信小馬,感覺好似好多了~

回到旅舍就開始收拾東西到另一個必到之處-The Blue Lagoon。

這是我第一次到溫泉吧。這兒的水是奶白色的,因為這兒的水有好多礦物質,矽也是主要原素。水的溫度還不算太熱吧,而這些水的來源是附近的一個地熱發電站,超高溫的水經過了發電過程再流進藍湖讓人浸浴。重點不是浸浴的過程吧,這兒的景色真的很美也很平靜,但我們待不到日落了。我對浸溫泉的興致倒不算太大…不過這次還是被迫泡在水裡好久似的…回到旅舍,還真的有點感覺到皮膚好似滑了一點…也許真的是”revitalized”吧@@

第四天就回到哥本哈根,再乘通宵巴士回斯德哥爾摩。

這個旅程很貴,但絕對是一個難得的體驗。沒有到kiruna、沒有看到極光也沒甚麼所謂,對我來說這些也不太重要。能夠踏足這個和大自然這麼接近的地方,已經是一個極大的福氣。

冰島之旅(二)

第二天 市中心

我們住的旅舍其實離市中心有點距離,但根據地圖的指示,大約是十多分鐘的路程。不過當路變成了雪地,這段路變成了半個小時的折磨…
路上我們走過了一間小屋,呃,其實也不算小了。它在一堆商業大廈之間,靠在海邊,自成一角的。這個地方叫Höfði House,原本是法國領事的寓所,後來成了多個重要人物的居處。但最重要是,這兒是宣佈冷戰結束的地方。現在它屬市政府所有,有時會用來招待外國來賓。這白色的建築很簡單但又很美,還要有一個無敵的海加雪山景,整個配合來得很和諧。

下一站到了冰島的大教堂。 一看就覺得這座教堂是模仿管風琴而建造的。它聳立在山上,遊人可以登塔遠眺首都的景色,不過倒是有點貴。教堂的內部也很現代,不像其他國家的教堂般華麗。教堂的選色也是以白色為主。嗯,雖然冰島的旅遊口號之一說”Greenland is Ice, Iceland is Green”, which I believe it is not too wrong ,但冰島對比起其他地方也要更白呢。
這天在教堂遊覽時遇上了合唱團的練習,沒想到這個小小的地方能有一個最少有六十人的合唱團,還要有超強的水準。聲音混和得很好,就像天籟一般。難得啊。

再下一站到了「全球最北面的跳蚤市場」,賣的東西還差不多吧,但不同的是,在這個跳蚤市場,買家可以用信用卡簽賬!!!

順帶一提,我在冰島的幾天從來沒見過冰島克朗-無論數目有多少我們也可以用信用卡簽賬……

在冰島的藝術館看了一個展覽,說的大約是人去旅行的意義。人去旅行,是為了看到這個世界的不同樣貌,但說到最後也是認識自己。但既然我們知道了最終的目的地是在原處,為什麼要出走?

也許是,看到了其他人才看見自己了。

另外還看了一個關於十世紀iceland settlement的博物館和在city hall看天鵝和鴨子在搶東西吃。不過人已經累了,沒有甚麼可形容。但冰島的景色令人很寧靜,慢慢散步絕對是一個享受。

冰島之旅(一)

冰島給人的最大印象莫過於幾年前的破產事件,但其實原因也不太算是政府的問題吧。在首都Reykjavik也不太看得到當時的破壞-除了食物的價錢。來到這兒,景色也很獨特,這個地方很少樹,整個地方就只有雪和黑色的火成岩。day trips的價錢也是出奇的便宜,還要包括往返旅舍…到Golden circle也不過是大約五百元港幣,但包了一整天的車程和導遊費。但我和友人在冰島的四天,三餐也是自己煮的,還要從瑞典/丹麥帶意大利粉、麵包、零食……在冰島只是買了當地的Skyr,一些腸、番茄和牛奶…也用了近三百元…

第一天-The Golden Circle
Golden Circle是冰島最大的賣點,這個圈圈其實是包括了大部份冰島的自然景色。在這火山極活躍的地方,也造就了很多很奇異的大自然景象,這一個旅程絕對是上了一次寶貴的環保課:這麼美麗的地方,再不保護就沒有了。
冰島的旅遊業配套發展得很好,也許他們很靠這個方法去賺外匯了。這兒的day tour龍頭是reykjavik excursions,但如果小心一點就會找到一些較小型的公司,但質素一樣很好。我們跟了netbus的golden circle tour,比re便宜了近isk 1500。另,冰島很著重ecotourism,大部分也是小組遊覽的,還有很多保護環境的提示,這才可以令這淨土保持自己的樣貌吧。
冰島另一個很令人深刻的是她的天氣。單單一天裡,我們經歷了十級大風,大風雪得甚麼也看不見(但司機+導遊還是繼續前進…最後他撞到了鐵線圍欄,不過,也很合情理啊),但可能半小時後太陽又出來了,還要是一個極美麗的晴天。
我們的第一站是一個火山口kerið,其實不說的話真的不會知道,加上被雪蓋住了,大約也看不到甚麼了。不過,單單是站在火山上面,本身已經很難得的事了。
第二站是一個瀑布,是一個叫Faxi的”white waterfall”,好像是說因為是淡水的緣故而被這樣分類。在這冰天雪地裡還能看見有水流過,聲音還很美麗,整個感覺很純淨,還沒有受到污染。

下一站是個很有動感的大自然奇景-geysir,原理大約說就是,地熱令水蒸氣膨脹然後在地底形成了壓力,某一下就爆發了。這個景點有好幾個geysir,當中真正叫geysir的是最大,但已經變得很不活躍,不過叫skrokkur的還很激動,隔幾分鐘就會爆發一次,還要爆得很高。它爆發時是沒有預兆的。另外有一些小小的geysir的就會不斷有水泡出現,又是另一個有趣的情景吧。

下午的景點都是很懾人的地方,第一個是gullfoss-golden waterfall。如果在非冰天雪地的時候來冰島,是一定會見到彩虹的。但就算沒有彩色,單是由白色、黑色和藍色組成的圖畫已經美得驚艷。

前往下一站之前我們見到了一堆冰島種的馬,牠們是和維京人用的馬有最接近的血統。牠們的身型很小,腳比一般馬粗,聽說可以行得很順,能一邊騎一邊喝咖啡。牠們很喜歡人,一看到有人就主動走過來玩,還不怕陌生人們的手。

最後一站是Þingvellir國家公園。這兒不單有很懾人的自然景色和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還有著冰島人的歷史和尊嚴。

這個國家公園位於北美洲版塊和歐亞版塊中間,歐亞版塊那邊較多湖泊,而且那兒的水清得像晶石一般。到了北美洲版塊那邊,就是以山較多,而在這個石幕之下,還有著了冰島人的歷史。
在中世紀,同一個地方成立了世界第一個國會,當時的人會把問題向law reciter請教,他就會跟據法律作出裁決。同時,要處決的人會在附近的河淹死,或是其他處決方式吧。同時,冰島人在十七世紀獨立之前也暗地裡慶祝自己國家的特別日子,為免給人生忌,他們也是在這個地方慶祝,而這裡也見證了冰島獨立的重要日子,所以這土地是冰島人的中心和最驕傲的地方。

一個地方不單只有美景,還記載著一個國家的歷史,令我對冰島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更明白,歷史、遺跡、生活不是分開的,它們應該緊緊的連繫在一起。

冰島之旅前夕-哥本哈根

其實本來沒有想過會踏足冰島,因為一切我也是很想很想到格陵蘭。那是個謎一般的地方,但小時的我竟然有機會認識一個格陵蘭人,他口中的這片土地很美,在地圖上只是一片白色的地方竟然有人居住,對我來說,如果有機會到這個地方,沒有甚麼比這更滿足了。不過,當我開始準備這個旅程,發現這實在有點太貴,加上有人同行,大約不可以亂來了。於是最後選了到冰島,並在哥本哈根和友人回合和乘飛機。

早上從斯德哥爾摩乘三小時火車到達哥本哈根。我的朋友住在機場附近,而這個區域也是新發展的,這可是和我所認識的丹麥有很大出入:這兒沒有甚麼古老的建 築,也沒有甚麼很特別的東西,可以說是有點荒蕪。但到了市中心,我所認識的歐陸建築又回來了。這兒的建築物風格很像,也有點一脈相承的感覺。瑞典對比起來 會多點變化,用的建築材料好像會多變化一點。


也許是因為天氣比較好,氣候也較溫和,這刻的丹麥已經有很多人會踏單車四處去了。現在瑞典的雪也未有完全溶化,也許真的要待到四月來臨才有機會踏單車四處去。

丹麥的感覺比瑞典寧靜,儘管人口密度可能差不多吧。 丹麥語比瑞典語低沉,也可能令我覺得他們比較沉默吧。在市中心逛逛,還是會覺得這兒的人比瑞典人更冰冷。



 

這兒其中一個最著名的品牌莫過於lego。這天在機會在它的專門店逛了一圈。我沒有玩過,但以前看過別人的家放了一個用lego砌的小屋以後就很喜歡看。這店內有很多很多的系列,所展出的模型有超大形的,也有微型的,還有類似「自助」形式的售賣積木,太可愛了~

 最後一站是到danske design house,不太肯定叫法了。裡面展出了丹麥五十年的設計。他們還注重實用和美觀等五個指標,加上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令丹麥人的設計不斷進步,也令人讚嘆不已。其中看丹麥五十年產品設計的展覽,看到了一張現在看還覺得很現代的椅子,原來是七十年代的設計,和側邊的電視機成了很大的對比:有很多「有歷史」的設計,我們到這刻仍覺得很美,也不俗套,這種經得起考驗的產品,其實不多,但當時的設計者比別人走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