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lahassee-Minneapolis Part I

Finally I have settled down in Minneapolis and things have been great. But I cannot not write anything about my trip up north. This trip has been amazing and there are a lot of things I have learned through the process.

Moving from Tallahassee and all the smart goofy colleagues was quite difficult emotionally, I was having all the farewells of people that I valued. They helped me tremendously in passing through my depression stage, as well as helping me see that I have some precious values inside. I also did something right for my students. Being away from them is scary, since they are potentially my first group of friends in the States that are so supportive. However, despite the fear of leaving them, once I loaded up my car with all my belongings and left my temporary hut, I was really excited to go on this grand 5-day tour filled with amazing music and scenery.

I never really explored the real Southern culture in my two years in Tallahassee for multiple reasons. Half of them were money and time. I was also planning on working till 2-3 days before I had to move in order to see my friend’s wedding in the area, but with a confusing management and schedule, I decided to earn few less bucks and left early. That makes it possible to take time to explore a few of the great American music mecca, and time to return to Kansas and visit people that matter to me greatly.

Day I: New Orleans

The drive to NOLA was unbelievably gorgeous. I passed by a huge lot of national forest areas in FL and AL, then the archipelago area and the huge bridges. How much things have I missed in the last two years? 

Once I settled in the motel, it started raining heavily as I headed to the French Quarter. It was not a very nice feeling. But I’m back in an area where streetcar is a thing (from then till the end of my doctorate!), where music is not a responsibility for students only, where something really beautiful is easily accessible.

My first impression of the French Quarter was just strange. I totally did not realize how much Spanish influence there i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tates. Looking at the really weird-looking houses, it reminded me a lot of the earlier European architecture that I saw a little back in the days. Not the romantic style, but something more down-to-earth while strange. A lot of the bars also embraced the history of the buildings and kind of created the atmosphere of the old days, with minimal electrical lighting, and very bare floors. I also did not expect that I would see so much architecture in European style. It definitely reminds me of the great old days when I was travelling all over the place in the Baltic States. But the sounds I heard in the early afternoon was already telling me that I was not in Europe. That raggy sound and super rhythmic sound is so unique in American music. Seeing a kid dancing so naturally on the street with his dad banging on a water bucket was surreal.  There were also a fair amount of street musicians already getting into business after the rain. Well, tourists are there, money is just flowing around. Just like those big-ass bottles of booze, even if they are awful someone is wanting to be wasted in one of the burlesque show right? 

My professor insisted that I need to try crawfish etouffe and gumbo. I just randomly went to The Gumbo Shop, and ordered Jambalaya, which my professor also mentioned. I never thought that Jamabalaya could look like this and tasted as flavorful. The waitress suggested me to add some garlic hot sauce to it. I hesitated but what the heck, my heat-loving friends would be proud of me if I tried. That turned out to be an amazing decision. Yes I tried hot sauce and it wasn’t the end of the world. In fact, it is heavenly.

Then I started my evening of exploring music. It was a Monday and many places either did not open or would not have live music till late night. But there were still places that had something, and I went to Mahogany Music Hall (plus Burlesque Hall) and saw a pianist-song writer singing to nobody. He sang some NOLA-style classics and something that’s newer but still quite close to the classic style. That was so soothing and gorgeous. I talked with him a little during his break and tried to get some hints about getting started with playing something somewhere. To be honest, I just need to constantly remind myself that nothing will happen if I didn’t say yes to things, and put myself at an uncomfortable position. Also, I thought I would not like sazerac, but it was quite tasty.

Stuart suggested me to check out The Spotted Cat to hear more classic NOLA-style jazz. I went there and stayed a little later than I should be. There was a quartet with a singer and they were singing a really good mix of classics and folk stuff. The atmosphere there was equally great. With a nice local wheat beer, that was so soothing, and marked such a great first day of my 2000-mile drive. I was also reminded a lot of the groovy moments that I expeienced in Silk Road GMW. Yes this type of music is something that does speak to me, just like many things else that I experienced in the past few years. In fact, I missed the feeling of grooving with music. I barely did that during my Master’s degree. I was depleted with good music for so long! What a good reminder that I needed to be fed with good stuff in order to create my own!

Once I left Spotted Cat, there was a 9-people band playing right outside with another style of NOLA music. It’s not exactly parade music even though it was definitely outside music. Wow, I never experienced anything like that. What a night. What a night.

Sioux Falls and Omaha

既然有了自己的網站…那麼就把以前的遊記轉載過來,但圖就懶得處理了。

住在Sioux Falls, SD的友人早前說要是要探望他就要在六月頭前找他,看看月曆,大約是五月尾最合適了吧。於是定了日子,順道看看Omaha, NE,找找風琴教授。這也是到Florida之前在Midwest的最後一次旅行。

只是…旅程剛開始就出了小意外。小車的Cruise Control失靈了。在高速公路駛了三個小時,在休憩站停泊時發現車有點難剎掣…park了以後引擎竟然開始以極速加速…嚇了一跳之後立刻關掉引擎,幸而車子沒大礙。平伏心情以後通了幾道電話,縮短了旅程(但其實…也許沒關係),再駛到Sioux Falls。IMG_1589

IMG_1585Sioux Falls據說是South Dakota的最大城鎮,但也許那兒比Overland Park更小。大部份主要地方距離Downtown都是在半小時步程之內。Downtown 有很多有特色的小店,但隔兩個街口就已經是金融區。說不上有甚麼特色。但為了見老朋友,足矣。這兒最大的景點大約是Falls Park吧。很明顯地,政府用了很多資源美化這公園,而這兒又真的很美麗。但是水是臭的,走近一點的話衣服就遭殃。IMG_1769

但探他的主要原因是看看Vermillion的National Music Museum。這小小的博物館在音樂圈子裡真的是有名。當中的展品有很多都是很罕見的樂器。有些很古怪,也有些很精緻。然而在這兒看到了一個未被平均律污染的琵琶和「代表香港」的古琴(…),真的是有點意外。但我和朋友最大的問號是:這些樂器很多都沒有機會弄出聲音來了,那不是很可惜麼?然而,一個「音樂博物館」,只有一部Portable Media Player在門口的gift shop播著用上其中一部fortepiano來錄製的CD,音樂的原素在哪?

回程是短暫留在Omaha,本來這應該是要多留一點時間的一站,但IMG_1997不同原因之下我只是留了幾個小時。教授載我四處走,才知道Warren Buffett就是在Omaha,而且他和太太和Buffett有過一面之緣。Omaha和Lincoln也給我很相似的印象-舊區很有工業的餘韻,而藝術在這兒很蓬勃。而Omaha也開始起飛了吧。對比起Kansas City,60-70年代的建築在這兒還是主數,但新式建築也在慢慢增加。

IMG_1884教授太太在St. Cecilia Cathedral工作,然而在這音樂主保的主教座堂,又怎會沒有音樂學校。那規模有點誇張。座堂裡的風琴也是很特別的一部琴。IMG_1888Pasi在設計時,把Well-tempered stops和mean tone stops設計在一起,所以風琴師可以按喜好用不同的調律演奏。一直覺得音律這回事很複雜,而它真的是很複雜,但聽起來,well-tempered和mean tone的確是兩回事,pure thirds聽起來真的很舒服。但限制也太多了。它…就留在復古的東西吧。

我在Omaha Zoo逗留了一會。魚還是我最愛的動物。其他展館真的不俗,但我真的沒太大興趣。這些日子很多友人貼了不少反對開設動物園的東西。我明白。看著動物們在有限、虛擬的空間生活實在令人不忍。但是,城市的小孩,沒有了動物園,畏首畏尾的家長們會讓孩子接近大自然麼?孩子們不看見這Biodiversity,會相信牠們處於危機麼?

寫在六月三日,世界很亂,問題很多。一切也沒有令人折服的解釋。

 

漫遊蘇必略

在lawrence過了一個很充實的聖誕以後,我的假期室友在新年會回家一個星期。但這可是新年呢,我還是想看點新的東西。於是給一名在瑞典遇上的女士發電郵,問問我能否到訪。沒想到她的反應很大,也不斷地說著可以玩可以做的東西,於是就訂了greyhound的車票,不知死活的走到了Duluth,Minnesota和Superior, Wisconsin這twin port。

Greyhound在Lawrence的車站有點那個,它設在油站之內,室友看見時大笑了。到Kansas City, MO的車本應該六時到站,但最後六時半才到。等待的時候有一個怪婆婆不斷地說話,這對我對greyhound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車上的乘客大多是黑人,這也把我嚇呆了。

有驚無險地到達Minneapolis以後,我想我以後都不要再做傻事了。但到達Duluth之時,我卻不知道,要主人家上車找我。我乘的車只到West Duluth,卻不是Duluth Downtown的車站,但我的車票上卻沒有寫著。Greyhound,我想我不是到了末路我也不會再光顧。

在Duluth的第一個印象,是很有北歐的感覺。這兒的屋都有著北歐的風格,不像在中部很普通的樣子,這兒有些屋塗上了瑞典的falun röd。在Duluth山上駕車下山對著Lake Superior,竟給了我在冰島漫步的感覺。

第一天的Duluth行程還沒有離開管風琴。主人家的同事的先生Dave是前Jaeckel的設計師,從Op.7開始,Jaeckel風琴的設計都是由他主理。他帶我到了城內兩座風格設計迥異的風琴,我也有機會玩玩看。

第一座是在First Lutheran Church的Op.75,是最近完成的一座。它是一座general purpose的琴,但它的外表設計卻很現代和獨特,他們選擇用短的管在立面上堆砌,而非常見的樣子。同時間,立面的木刻也加入了一點點路德會禮儀和教義的原素,色彩也很鮮麗。另一座是在Pilgrim Congregational Church的Op. 11,那是仿法國浪漫時期而設計的風琴。之前在一些譜上看到的Anches preparees那些,這天終於看到是怎樣的一回事兒。
Pilgrim Congregational另一個很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們的彩繪玻璃。這教會建立於十九世紀末,教堂建於二十世紀初,在教會金禧之時,他們找來了Tiffany & Co.設計紀念彩繪玻璃。這些彩繪很細緻也很奢華,繪畫著最美的大自然。
然後我們到了位於前工業學院的Jaeckel Organ Shop一遊,看到所有的木工,想著學校那三座Jaeckel,我對organ builders有了更多的興趣。
Dave給我上了很精簡但深入的organ building課,也談了一點點他走進Organ Building的過程。他不懂鍵盤樂器,卻在高中時因為同學給他聽了一隻風琴CD,錄的音樂是來自不同地方的Historical organs。他聽了覺得這些風琴聲從未有在美國聽到過,於是開始找書看,開始學起organ building來。一個人生的轉變,來自很小很小的啟發。

主人家的兒子在之後一次回到Grand Marais,也因此我遊過了Lake Superior,看著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我找回了久違的寧靜。從小時上學,每天也在高速公路看著維港,到到在中大每天也看著吐露港,KTH上課路上看到的河,我的日常生活總離不開一點點的水。來了Kansas才四個月,但沒有了大水的感覺實在很沉悶。這湖寧靜得不可思議,加上岸邊蓋上了雪,它給了我一點點太平靜的感覺。

除夕夜我和主人家和一個小孩去了看DSSO在AMSOIL arena的新年音樂會。在arena聽管弦樂對我來說並不新奇,之前AYO也在紅館搞了一次,而且我覺得很不錯的,所以對這場音樂會還是有一點點的期待。但暖場音樂有點格格不入,主人家說著他是區內最有名的歌手,他的音樂很好聽云云,我開始擔心接下來的表演。於是我和小孩去了買小食,我買了一客洋蔥圈,一邊吃著,一邊叫自己不要太認真。
開場的star wars,violin 爆咪了。
樂團也和那甚麼甚麼earth harp有crossover,但,這「樂器」聽來不就是electric cello而已?
我想,如果樂團多放時間在搞好miking,不要那古怪的ensemble,整場音樂會會加了很多分。他們的lower strings和brass都很不俗啊。

新年以後我在folk artist June Nyberg的家待了兩天,她是和主人家一起去瑞典的,但她那時沒說話,我沒有太認得到她。但這旅程中,她讓我找到了很多新的動力和想法,去走我以後的路。
June的家人給她很嚴厲的教育,要她成為很會理家,很低調的淑女。她從一開始在technical school學sewing,之後被邀請成為導師,再因學校改革變成教繪畫,甚至成了名。一路上她還是很低調,不爭功,只管做自己能做、應做的事,但同時也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她說著自己的想法和經歷時,有不少的東西都是我也體會過的,我們也有很想似的價值觀。她就是那走在我前面的先軀,她讓我看見我自己這刻做的並沒有錯,我也能像她一樣的走到那不一樣的路。

然而,她能成為出色的畫家和老師是不意外的事。她觀察入微,從一個人的色彩選擇和舉止都可以找到這個人的很多性格特點。我從沒有接觸過acrylic painting,但卻在她煽動下畫了一塊木牌和鐘,看起來還可以騙得了人的。這是我在這旅程裡想也沒有想過的意外得著,也為我的行李加上了不少負擔。

June說了一個現象,她說著像我的主人家一樣,很多Wisconsin/Minnesota的人都很在意自己的”Old Country”,很著意要把自己的家打扮得很有北歐風格。但對她來說,先人要來美國,就是因為希望想為美國人啊,美國人的文化在哪?
的確,在走訪主人家和其親戚的家,他們煮的東西都是”American-Swedish”的東西,家裡總有那一點點的北歐裝飾。
不過,血統和生活是兩回事啊。
主人家也很在意要給我很「瑞典」的感覺,她說著要給我弄Swedish Pancakes,但在crepes以外她伴上了很美式的果醬和糖粉…但Swedish Pancakes的whipped cream呢…另外她又說著要弄Lefse,但那是Norwegian的東西,她以為是Swedish,我試著弄,她說我本身應是一個瑞典人。
嗯,我想我只是對瑞典文化有點點認識,也想知道更多而已。而我這個旅程裡,絕對不是過著瑞典式,而是過著美式郊外的生活。

到到最後兩天,我實在有點兒吃不消,竟想回到工作和沉悶的lawrence裡去了。這是我第一次在旅行中有著很想很想回「家」的想法。在回Lawrence的路上,看著那黃黃的草原,沒有雪白的冬天,我突然覺得這兒很美,突然感到,Lawrence的確是我的第三個家。

奧蘭群島-張開感官世界

某一天無聊地在網上尋找Swedish-speaking Minorities in Finland,因此看到了一個地方叫Åland。一個星期之後發現郵輪公司在做特價:Stockholm-Mariehamn包廂只要數百塊。但在維基再看多一點這個地方的資料,發現了在臨離開歐洲的幾天有一個有悠長歷史的風琴節Ålands orgelfestival,於是決定問一問風琴老師這個節目值不值去。

怎料我還未開口問,他便告訴我七月不能給我上課,因為他要到Åland的風琴節擔任司儀@@。(而在2012年的風琴節,他還要有一場音樂會…嗚呀!!)

也因此,這個地方成了我最後一個外遊的目的地。有些朋友說這個地方很悶很悶,但老師說這個地方很美麗,可以騎著單車四處去。再者,四天的奢侈,靜靜的欣賞海天一色的美景,再不珍惜,回到香港就沒有了。果然,那四天是個很美麗的經歷-北歐的美景看多了,但是這個地方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還要是用盡各個感官去體會。

奧蘭群島和奧蘭人的政治背景和香港有點相像,她是一個自治省,只有瑞典語是官方語言。她的人民也不用服兵役。在和奧蘭人的談語之中有人問過,那麼,你當自己是瑞典人、芬蘭人、還是甚麼?他們顯得有點矛盾,他們的關係和瑞典好似較為親密,但卻在芬蘭領土之中。但細看之下,原來他們能擁有獨立的國籍。嗯,他們不是瑞典也不是芬蘭人,直接地,他們就是奧蘭人。

但我覺得看他們的樣子,真的會像芬蘭人多一點。我眼中的芬蘭人較矮一點點,臉頰都是圓圓的,看起來比較純真;瑞典人大多較高大、臉頰也比較尖。雖然…這是很概括的說法…而他們說的瑞典語也帶著自己的口音,對初學者來說其實會較易掌握。在奧蘭的幾天,我的瑞典語足以讓我生存下來,甚至可以不使用英語!

瑪麗港的市集只在兩道街上,而中心市集也掛上了一個大大的風琴節橫額。這個地方很小,但相信聽管風琴的人更少。不過這個節日重要得每個人都要看見,我想這總是一件盛事。

第一天到guesthouse時就遇上困境-guesthouse的接待處沒有人,本應是打電話請職員出來,怎料手提電話怎樣也撥不出。guesthouse本應有一個五元硬幣讓人借用的,但又消失了,於是要按鈴請人出來。職員一出來就用著瑞典語指著自己罵……我唯有用著極蹩腳的瑞典語說”Jag kan inte ringa…(我不能打電話)”沉默了幾分鐘,職員開始用瑞典語很友善地解釋所有房子的東西和租單車的事,我唯有支支吾吾地聽著,努力地理解著。最後,他問我學了多久瑞典語,說我的瑞典語很好。

嗯,其實他有沒有想過眼前這個人有可能只是懂得最簡單的幾句瑞典語,他可能需要用英文呢?

Anyways…我真的是明白他說的話…一半吧。

奧蘭租單車的費用蠻貴,有gear的單車一天要過十多歐元,過夜還要加四至五歐元。這個窮鬼只好有旅店租輛有點太大(但職員堅持沒問題)的基本單車……這單車就陪了我3天。

第一天本想只是在Mariehamn遊走一下,熟習一下環境,於是來到了Lilla Holmen。holm是islet,也就是很小的島。呃…我有走過一個島麼?我只知道我走過一道橋,一出就是一個很美麗的沙灘。

這個地方有很多很多的沙灘,但感覺上沙還是比較粗。而且,二十度的氣溫在沙灘游泳,在香港作夢也不會想。但沒想過遠在北方,二十度的天氣是熱。

友人說奧蘭悶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兒的景點真的很少,也不是太特別。Mariehamn很容易就走過一趟,但時間尚早,於是就冒著險踏6km的路程趕到jomala聽音樂會。音樂的東西就留在另一篇寫了。

本來我答應了老師一到奧蘭就給他說,但我花了半天才知道如何用瑞典電話發出一個短訊…那是可惡的服務供應商的問題。但在音樂會快完時看到老師的家出了事,翌日下午就要趕回瑞典。音樂會後和他會合時,看見他憂心忡忡,但會後的茶聚時,他和其他人也是很愉快的談天。瑞典人,就是這樣看得開。這天的茶聚我也嘗試到Ålands pannkakor,這和其他地方的班戟很不同,口感像是蛋糕般鬆軟。

回程到Mariehamn時,我和老師及其兩個孩子同行。唉…他們踏的是好的單車(老師那輛有24種gear ratio可選……),我用盡力踏也無補於事……但一邊走,我看到了最美的平原,嗅著最原始但最純的花、草香。老師那個享受的樣子還在腦海之中。第二天再嘗試踏回jomala希望可走到Gölby,但到Jomalaby時已經感覺自己走不到那麼遠。不過再那平原中間走過,再次嗅到那香味,真的令人很精神,很舒服。

第三天我踏了10km到路程,由Mariehamn向南遊走到Järsö。這路線是每個人都一定會推薦,這段路會踏過多個島嶼,也能遠眺奧蘭群島。雖然整段路都是公路,但車的數目很少很少。加上,路上很多是小島的起伏,經常是經歷一大段暗斜要發瘋之時就會遇上幾百米的滑行。這種踏單車的經驗,最少在香港已經從沒試過。沿路的海風很舒服,景色很綠,也很寧靜。簡簡單單的花一個早上就是不斷地向前走,甚麼不快,甚麼執著,還能不放下嗎?

除了美麗的自然景色,這兒的教堂也是很美麗的建築。它們多是中古的建築,還保留著很多中古的壁畫。這兒的教堂較小,但比Uppsala的保留著更原始的氣息。這兒的教堂也有很強的地方色彩。奧蘭以水為家,很多人也是海員。所以每個教堂也總會在一隻船的模型,代表著對海員的護佑。有些教堂的裝飾就是以魚和海洋生物為主,也是代表著奧蘭人和海不可分割的關係。

說到奧蘭人的話,那好似和音樂有更多關係。也留到另一篇才說。不過單是奧蘭的地和景,本就是一節課。人的生活,好似離開自然太久,最少,這個香港小女孩已是這樣想。這四天除了到lemland和sund靠老師的朋友載我以外,島上全部交通都只是靠腳和單車。沿路看到了多少很平靜的畫面,全都是大片大片的草地,甚麼也沒有。但誰會說這是沉悶呢?這草地內,到處都是生機。換一換,一大片一大片瀝青才是死寂。

在瑞典的生活已叫我對大自然有種嚮往,但這個地方教我要去愛惜,去和這片土地連在一起。

冰島之旅(三)

 
第三及四天

第三天的早上去了騎冰島馬,這可不算太便宜了。同樣是大約五百元,可以騎大約一個半小時,但我們去的當日完全沒有景色可看,到處也只有雪,Argricultural heritage也看不到,還加上大風雪,整個經驗還算辛苦。
正如之前形容過,冰島的馬是和維京人騎的馬血統最接近,身型較像小馬多一點,但腳比較粗壯也短小。牠們對人很友善,也非常聽話和合群。基本上我們騎馬時可以近乎不用控制,因為牠們會自動跟著隊首走,所以其實是領隊策騎。對我這沒有運動天份又有點怕動物的人來說,這經驗也不算太恐怖的。不知道是我不懂控制還是怎樣,我的馬總是走得慢了一點,又會向左邊行的,但跑起來也蠻激動的。一開始騎還蠻緊張的,整個人也彊硬了,但在試過第一次跑之後,開始明白,也許由得小馬自己走會好一點。於是我開始放鬆了點和相信小馬,感覺好似好多了~

回到旅舍就開始收拾東西到另一個必到之處-The Blue Lagoon。

這是我第一次到溫泉吧。這兒的水是奶白色的,因為這兒的水有好多礦物質,矽也是主要原素。水的溫度還不算太熱吧,而這些水的來源是附近的一個地熱發電站,超高溫的水經過了發電過程再流進藍湖讓人浸浴。重點不是浸浴的過程吧,這兒的景色真的很美也很平靜,但我們待不到日落了。我對浸溫泉的興致倒不算太大…不過這次還是被迫泡在水裡好久似的…回到旅舍,還真的有點感覺到皮膚好似滑了一點…也許真的是”revitalized”吧@@

第四天就回到哥本哈根,再乘通宵巴士回斯德哥爾摩。

這個旅程很貴,但絕對是一個難得的體驗。沒有到kiruna、沒有看到極光也沒甚麼所謂,對我來說這些也不太重要。能夠踏足這個和大自然這麼接近的地方,已經是一個極大的福氣。

冰島之旅(二)

第二天 市中心

我們住的旅舍其實離市中心有點距離,但根據地圖的指示,大約是十多分鐘的路程。不過當路變成了雪地,這段路變成了半個小時的折磨…
路上我們走過了一間小屋,呃,其實也不算小了。它在一堆商業大廈之間,靠在海邊,自成一角的。這個地方叫Höfði House,原本是法國領事的寓所,後來成了多個重要人物的居處。但最重要是,這兒是宣佈冷戰結束的地方。現在它屬市政府所有,有時會用來招待外國來賓。這白色的建築很簡單但又很美,還要有一個無敵的海加雪山景,整個配合來得很和諧。

下一站到了冰島的大教堂。 一看就覺得這座教堂是模仿管風琴而建造的。它聳立在山上,遊人可以登塔遠眺首都的景色,不過倒是有點貴。教堂的內部也很現代,不像其他國家的教堂般華麗。教堂的選色也是以白色為主。嗯,雖然冰島的旅遊口號之一說”Greenland is Ice, Iceland is Green”, which I believe it is not too wrong ,但冰島對比起其他地方也要更白呢。
這天在教堂遊覽時遇上了合唱團的練習,沒想到這個小小的地方能有一個最少有六十人的合唱團,還要有超強的水準。聲音混和得很好,就像天籟一般。難得啊。

再下一站到了「全球最北面的跳蚤市場」,賣的東西還差不多吧,但不同的是,在這個跳蚤市場,買家可以用信用卡簽賬!!!

順帶一提,我在冰島的幾天從來沒見過冰島克朗-無論數目有多少我們也可以用信用卡簽賬……

在冰島的藝術館看了一個展覽,說的大約是人去旅行的意義。人去旅行,是為了看到這個世界的不同樣貌,但說到最後也是認識自己。但既然我們知道了最終的目的地是在原處,為什麼要出走?

也許是,看到了其他人才看見自己了。

另外還看了一個關於十世紀iceland settlement的博物館和在city hall看天鵝和鴨子在搶東西吃。不過人已經累了,沒有甚麼可形容。但冰島的景色令人很寧靜,慢慢散步絕對是一個享受。

冰島之旅(一)

冰島給人的最大印象莫過於幾年前的破產事件,但其實原因也不太算是政府的問題吧。在首都Reykjavik也不太看得到當時的破壞-除了食物的價錢。來到這兒,景色也很獨特,這個地方很少樹,整個地方就只有雪和黑色的火成岩。day trips的價錢也是出奇的便宜,還要包括往返旅舍…到Golden circle也不過是大約五百元港幣,但包了一整天的車程和導遊費。但我和友人在冰島的四天,三餐也是自己煮的,還要從瑞典/丹麥帶意大利粉、麵包、零食……在冰島只是買了當地的Skyr,一些腸、番茄和牛奶…也用了近三百元…

第一天-The Golden Circle
Golden Circle是冰島最大的賣點,這個圈圈其實是包括了大部份冰島的自然景色。在這火山極活躍的地方,也造就了很多很奇異的大自然景象,這一個旅程絕對是上了一次寶貴的環保課:這麼美麗的地方,再不保護就沒有了。
冰島的旅遊業配套發展得很好,也許他們很靠這個方法去賺外匯了。這兒的day tour龍頭是reykjavik excursions,但如果小心一點就會找到一些較小型的公司,但質素一樣很好。我們跟了netbus的golden circle tour,比re便宜了近isk 1500。另,冰島很著重ecotourism,大部分也是小組遊覽的,還有很多保護環境的提示,這才可以令這淨土保持自己的樣貌吧。
冰島另一個很令人深刻的是她的天氣。單單一天裡,我們經歷了十級大風,大風雪得甚麼也看不見(但司機+導遊還是繼續前進…最後他撞到了鐵線圍欄,不過,也很合情理啊),但可能半小時後太陽又出來了,還要是一個極美麗的晴天。
我們的第一站是一個火山口kerið,其實不說的話真的不會知道,加上被雪蓋住了,大約也看不到甚麼了。不過,單單是站在火山上面,本身已經很難得的事了。
第二站是一個瀑布,是一個叫Faxi的”white waterfall”,好像是說因為是淡水的緣故而被這樣分類。在這冰天雪地裡還能看見有水流過,聲音還很美麗,整個感覺很純淨,還沒有受到污染。

下一站是個很有動感的大自然奇景-geysir,原理大約說就是,地熱令水蒸氣膨脹然後在地底形成了壓力,某一下就爆發了。這個景點有好幾個geysir,當中真正叫geysir的是最大,但已經變得很不活躍,不過叫skrokkur的還很激動,隔幾分鐘就會爆發一次,還要爆得很高。它爆發時是沒有預兆的。另外有一些小小的geysir的就會不斷有水泡出現,又是另一個有趣的情景吧。

下午的景點都是很懾人的地方,第一個是gullfoss-golden waterfall。如果在非冰天雪地的時候來冰島,是一定會見到彩虹的。但就算沒有彩色,單是由白色、黑色和藍色組成的圖畫已經美得驚艷。

前往下一站之前我們見到了一堆冰島種的馬,牠們是和維京人用的馬有最接近的血統。牠們的身型很小,腳比一般馬粗,聽說可以行得很順,能一邊騎一邊喝咖啡。牠們很喜歡人,一看到有人就主動走過來玩,還不怕陌生人們的手。

最後一站是Þingvellir國家公園。這兒不單有很懾人的自然景色和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還有著冰島人的歷史和尊嚴。

這個國家公園位於北美洲版塊和歐亞版塊中間,歐亞版塊那邊較多湖泊,而且那兒的水清得像晶石一般。到了北美洲版塊那邊,就是以山較多,而在這個石幕之下,還有著了冰島人的歷史。
在中世紀,同一個地方成立了世界第一個國會,當時的人會把問題向law reciter請教,他就會跟據法律作出裁決。同時,要處決的人會在附近的河淹死,或是其他處決方式吧。同時,冰島人在十七世紀獨立之前也暗地裡慶祝自己國家的特別日子,為免給人生忌,他們也是在這個地方慶祝,而這裡也見證了冰島獨立的重要日子,所以這土地是冰島人的中心和最驕傲的地方。

一個地方不單只有美景,還記載著一個國家的歷史,令我對冰島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更明白,歷史、遺跡、生活不是分開的,它們應該緊緊的連繫在一起。